孤戀花&浪淘沙

最近比較有在看的,是孤戀花跟浪淘沙這兩齣戲。都是屬於大時代的故事,都是大製作,演員陣容、工作人員陣容十分堅強的兩部戲,也都是改編自名作家的小說而成的電視劇。孤戀花似乎手筆大些,製作也更精良些,還有電影版。但我認為兩者都是很有企圖心的作品。雖然是都還沒有下檔,都還在播出但每每看了都還是很有感覺。我覺得台灣人都該看看這兩部作品。

孤戀花是改編自白先勇的小說,故事的靈感是來自於50年代非常有名的台語歌曲作曲家楊三郎先生的故事,戲裡面將他改名為林三郎。因為這是楊三郎先生前半生四處漂泊的生涯帶給白先勇的靈感,大多數的內容應該還是虛構的,所以不能將它當作是楊三郎的傳記吧?而劇名「孤戀花」也是取自於楊三郎先生膾炙人口的歌曲「孤戀花」的曲名。在製作花絮看到白先勇的訪問中提到,他是聽到楊三郎先生在酒家做那卡西時,演唱自己的這首作品,覺得這首歌哀怨淒美,進而瞭解了楊三郎的半生漂泊聯想到的故事。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這首淒美的歌曲,也很喜歡唱,因此這齣劇光是因為跟這首歌有關聯,我就很有興趣了。
主角的三個人都是會演戲的人,我其實最欣賞的是袁詠儀的表演,但是她的國語實在是有點糟糕,尤其是前幾集裡的發音。雖然是很盡力了,但是總覺得這戲這樣有些美中不足。李心潔的演出也很不錯,雖然我覺得她嘴大了些(笑),這不是重點啦,但誠如她自己說不想讓五寶只是個可憐的小女孩,所以沒有把五寶這個角色演得太過楚楚可憐,五寶還是有她自己的人格跟想法,她的表演確實是非常清楚的表現出這一點。庹宗華的林三郎其實也演得不錯,他的台語講得比浪淘沙裡的施易男好太多了,只是,實在是略嫌老了些,有點難以說服人家他是才剛留日回來的青年….可能是顧慮到後面半部的演出,不敢用太年輕的演員吧?當然演技也是另一個考量啦。

劇情進入到後半段之後,直接跳過逃難那時發生的事情,把時間拉到雲芳跟三郎的中年,兩人偶然的在台北重逢開始。三郎爲甚麼變得那麼落魄,五寶又為什麼會過世是等到兩人重逢之後才回憶分開這幾年發生的事情。
東雲閣唱那卡西的娟娟--蕭淑慎,跟李心潔比起來,外型似乎略遜一籌,不過唱那卡西的女孩自然沒有百樂門駐唱的歌手那麼豪華也是事實。但娟娟的遭遇比五寶還要淒慘,五寶至少還遇到了真愛,娟娟卻是被迫踏上不歸路,被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凌虐。那天在跟我母親聊劇情的時候,才知道真的有東雲閣這個酒家,也是當時台北最有名的酒家,我父親也說,在戰後江山樓沒有了之後,就是東雲閣最有名了。可我倒只聽過蓬萊閣的大名。果然古早事還是要問古早人才知道。(笑)不過當時像東雲閣那樣的酒家真會有外省酒女嗎?好像有點令人質疑。現在那卡西雖然沒有那麼風行了,不過聽說在北投那邊還是有幾家溫泉旅社還有那卡西可以叫。可能是以懷舊風為號召吧?只是那兩家聽說都是高「貴」型的,我可能叫不起也吃不起吧?(笑)有時候會覺得像這樣的戲多拍幾部很好,可以讓一些對那個年代沒有什麼概念的人可以有所瞭解,包括我在內。

再來聊聊民視的浪淘沙。這部號稱台灣首部大河連續劇的戲,果然是很用心的作品,不但是大手筆的跑到日本、加拿大去拍外景,也有很多如詩如畫的場面。故事是講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的故事,小說中把蔡阿信改名為丘雅信。說這個是屬於大時代的故事,歷史的詩篇真的是一點也沒錯,丘雅信的一生就像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聽說小說裡寫的好像是三個家族的故事,但電視劇只演丘雅信的部份。故事從1895年馬關條約後的台灣開始演起,日本人登陸,台灣人的反抗及日人的鎮壓,丘雅信的父母也是因為雅信的父親為營救被日人逮捕的阿公,從新竹走路到淡水去找雅信的外公幫忙而認識的。雅信的阿公因此得救,才促成了雅信父母的婚姻。跟日本的大河劇一樣,主人翁在第二集才出生。由於重男輕女觀念,雅信差點被母親掐死,但幸好母親還是下不了手,才保住了雅信一命。雅信的生父是漢醫,然而在雅信五歲時因肺癆病逝。到了八歲,母親才在友人介紹下再嫁給一個五股的地主,雅信才跟著繼父改姓丘。非常幸運的是這兩個父親都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而且思想很開放。尤其是繼父,不但願意讓雅信去讀書,還保住她不用纏足。13歲的雅信還到淡水女學堂去唸書,可說是當時台灣第一批受洋式教育的女性吧?沒想到繼父後來也是死於肺病,讓雅信立下了想當醫生的志願。在母親的反對下,雅信還是堅持到日本去考東京女子醫大,也很爭氣的考上了,開始了她當醫生的第一步路…..。
小人物的故事脫離不了時代的脈動,更何況是有那樣大變動的時代。丘雅信一生漂泊,返回台灣故鄉一直是她的心願,然而歷史的、時代的悲劇,造成她一輩子像逆流返鄉的鮭魚一樣的辛苦,而且聽說直到最後,她還是沒能回到台灣。

這兩齣戲共同點出的一個部份是台灣人身份的無奈悲哀跟尷尬。馬關條約迫使台灣人當了日本的「皇民」,日本人在台灣的事蹟有功有過,但台灣人的心情始終是鬱悶的,一種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鬱悶。浪淘沙裡面演出的大多數故事都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實。包括台灣人組成請願團到東京請願15次,才終於得到組成台灣人議會的權力,包括台灣第一個飛行士在東京上空灑下請願傳單的壯舉,這都是真人真事。雅信後來無法回到台灣,是因為她在終戰時人在國外,就像航站情緣中的湯姆漢克一樣,成了無國籍的人。想申請中國護照,中國大使館說她是日本人,不能發護照給她。去日本大使館,日本人又說我們已經放棄台灣了,妳不是日本人了。於是她成了無國籍的人,朋友介紹她嫁給一個英國牧師,她才取得了英國籍回到台灣。沒想到台灣跟英國斷交之後,她的英國籍身份反而被認定是非法外僑而驅逐出境,從此沒有再回到台灣。這也是蔡阿信的真人真事。

而孤戀花中的林三郎,戰後從日本到了上海。卻因為他的台灣人身份而被當作是親日份子,無端被逮捕不說,他姑姑還散盡家財才能救出他。回到台灣從事台語歌曲創作,台灣人還是被以次等人民對待,連他在電台播出台語歌曲都被警告,導致他離開電台,淪落到那卡西去當伴奏。林三郎的故事雖以杜撰居多,但同一個時代點出的身份尷尬也是事實。而那個年代的音樂家幾乎都是以潦倒落魄的處境走完人生,因為所謂著作權不受尊重不說,動不動被禁掉也對創作的人造成很大的打擊。孤戀花中原本林三郎是家境富裕的(才有可能去留日嘛),但何以故事拉到後半之後不但他自己潦倒,連老家的阿公都經濟窘困,完全沒有任何交代也是滿奇怪的事情。既然他的阿姑可以當婦產科醫生,可見也是留日去學醫的,這在當年不是非常有錢的人是辦不到的,但這樣的家境到了三郎回台之後卻完全看不出來這是個曾經非常富裕的家庭,覺得滿矛盾的。我想可能這部份因為是杜撰的故事,所以才產生了不合理之處吧?因為真正的楊三郎的晚年似乎並不潦倒。

東方白當年冒著小說被禁的風險而據實寫下時代的故事,歷經十年才完成也真的是非常了不起。而他的浪淘沙更大的創舉是全書的對白都以台語寫成,不會講的人還看不懂呢!!只可惜聽說他說小說完成時,蔡阿信本人已經來不及看到了。

小說變成戲劇,往往是無法比小說本身動人的。孤戀花的四位主要演員其實都還不錯,浪淘沙的就選得差些。葉歡實在是太老了啦!!!她如果單演30歲以後的雅信就好了,霍正奇也是。但施易男雖然年齡符合,台語實在講得太爛啦!!!真虧他有個歌仔戲演員的媽,怎麼都沒好好教呢?說袁詠儀的國語差,但至少還看得下去,因為演技夠好,施易男的台語真的是讓我倒退三步。葉歡跟霍正奇台語是沒問題,但是戲中大量的日語對白就難倒他們,也為難了觀眾了。尤其聽得懂的人是會看不下去的。所以看到一半我就沒看了,準備看小說就好。不過浪淘沙的外景都非常的美麗,戲中的場景也都很講究,不能說不是用心之作。只是會講台語又稍懂日語的女演員應該不會找不到才是,這葉歡用得實在勉強了,雖然她的堅毅感覺是很夠,不過演技來說就沒有袁詠儀那麼的深刻,可能這就是演慣電視劇的人最大的缺點吧?表演方式略嫌浮誇,不只葉歡,浪淘沙的演員大多數都有這個毛病。而當中反而是飾演林仲秋(施易男飾)姑姑的楊麗音,雖然只有那麼一場戲,卻是我看了前面10來集以來,讓我看得最舒服最有感覺的演技。而孤戀花的演員就大多是電影演員了。這戲裡也有個姑姑就是林三郎的姑姑,由李靜美飾演。這個1948年在上海開婦產科診所的姑姑,還真讓我聯想到浪淘沙裡的丘雅信呢,如果這個姑姑是真實存在的人,年紀算算可能跟浪淘沙的丘雅信差不多。那丘雅信搞不好還不能算是第一個台灣女醫了。(笑)

孤戀花大約在下週二就會下檔了,每週只播兩集的浪淘沙就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兩星期沒看了,不知道雅信跟彭英結婚了沒?因為還要演到雅信中年,所以應該還很長吧?雖然已經打算直接看小說,這星期有時間的話還是會瞧瞧。
兩者我是比較喜歡孤戀花,因為戲中有大量的音樂,上海時期就有很多周璇白光的歌,戲裡是由李心潔演唱,而台灣部份就有大量的台語歌曲,連庹宗華都唱了好幾首楊三郎的歌曲,像是望你早歸,當然還有孤戀花啦。不過倒還是沒有聽到港都夜雨、秋風夜雨、秋怨、苦戀歌等等他其他最為人知的歌曲。下次有空我也想聊聊我喜愛的台語老歌。這戲會吸引我,跟戲裡有這麼多台語老歌也有很大的關係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atsup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